維基百科定義的IC封裝

2020-04-30

        

    根據Wiki說明: 最早的積體電路使用陶瓷扁平封裝,這種封裝很多年來因為可靠性和小尺寸繼續被軍方使用。商用電路封裝很快轉變到雙列直插封裝,簡單來說,即開始是陶瓷,之後是塑膠。1980年代,VLSI電路的針腳超過了DIP封裝的應用限制,最後導致插針網格陣列晶片載體的出現。

    

   表面貼著封裝1980年代初期出現,該年代後期開始流行。它的針腳使用更細的間距,引腳形狀為海鷗翼型或J型。以Small-Outline Integrated CircuitSOIC)為例,比相等的DIP面積少3050%,厚度少70%。這種封裝在兩個長邊有海鷗翼型引腳突出,引腳間距為0.05英寸。

   

    Small-Outline Integrated CircuitSOIC)和PLCC封裝。1990年代,儘管PGA封裝依然經常用於高端微處理器。PQFPthin small-outline packageTSOP)成為高引腳數設備的通常封裝。IntelAMD的高端微處理器現在從PGAPine Grid Array)封裝轉到了平面網格陣列封裝Land Grid ArrayLGA)封裝。

    

   球柵陣列封裝封裝從1970年代開始出現,1990年代開發了比其他封裝有更多管腳數的覆晶球柵陣列封裝封裝。在FCBGA封裝中,晶片die)被上下翻轉(flipped)安裝,通過與PCB相似的基層而不是線與封裝上的焊球連接。FCBGA封裝使得輸入輸出信號陣列(稱為I/O區域)分佈在整個晶片的表面,而不是限制於晶片的週邊。如今的市場,封裝也已經是獨立出來的一環,封裝的技術也會影響到產品的品質及良率。

維基百科的這個定義就好像在替我們描述「IC封裝」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位置,氮是並沒有具體對「IC封裝」進行描述,不過由被它帶出的各種IC封裝的別名裡,我們隱約能看到IC封裝的各種面向。

    

上述的幾個定義雖然都符合我們現在看到的「封裝」,但卻有「瞎子摸象」的味道。這幾個描述都沒錯,但是都僅作局部描述,未能完整說明什麼是IC封裝。第1個定義講的是利用導線架作出的塑膠封裝,像是QFP(quad fiat package)或SOIC(small outline integrated circuit)之類的封裝。第2個和第3個定義分別說明「封裝」在一個電子系統的電路板上,或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一個相對位置,似乎忽略進行封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IC,也沒有說明進行IC封裝時的加工過程。不過IC封裝的確很難定義,隨著時間推進,IC封裝應用也一直演變,以前封裝是先將京元分割成一個個單獨的晶粒,然後才把單獨的晶力放在保護構造中。現在「晶圓級封裝」(wafer level packaging)已是現在進行式,晶圓級封裝不必先將晶粒從晶圓中取出,直接對整片晶元進行加工,使得第1個定義明顯不適用。或許我們可以參考地2個和第3個描述,將IC封裝定義為在完成晶圓廠標準製程後,為了要保護積體電路,同時要產生引腳,而對積體電路進行的加工,都叫做「IC封裝」。

   

  1.    晶化科技從產品研發、生產、整合,一直到供應高品質的晶圓級封裝半導體封裝材料,產品有: 晶圓背面保護膜、晶圓翹曲調控膜...等,晶圓背面保護膜的特點如下

  2.     
  3. ●薄型背面保護膜,有效減少元件體積

    ●適用於WLCSP製程,有效減少切割晶圓造成的缺陷

    ●良好的雷射打印品質

    ●良好的界面接著能力

    ●極佳的散熱性

    ●可具有紅外線穿透功能背面保護膜 (應用於晶圓背崩的紅外線檢查作業)

    ●可調控晶圓翹曲

      

參考資料: wikipedia, 實用IC封裝